2)第217章 假作真时真亦假_我的芳华时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就当是聊聊天了。”吴刚道。

  四大名着,全是悲剧!

  这是六个人“聊天”的基点。

  最先开口的是郑宗绪。

  他问的问题是《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倾向。

  这一思想,顾秋风是知道的。

  尊刘或者尊曹,历史上屡有反复。西晋陈寿《三国志》、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叙述三国历史,均以曹魏为正统,吴蜀为偏谮,原因有二,一是大夏历史传统中以中原桶治为正统,二来晋禅魏而有天下,必以魏为正统,北宋也继桶治中原的后周而有天下,情形与西晋类同。

  而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南宋朱熹《资治通鉴纲目》则采取蜀汉正统观。这是由于东晋时桶治中原者是一组,南宋时中原沦于金人之手,于是尊刘贬曹即不承认占据中原的一组正权为正统。

  罗贯中生于元明之际,元代一组桶治中原,他不取正史的正统观而尊刘贬曹,与民间的普遍愿望是一致的。

  尤为重要的是,《三国演义》通过尊刘抑曹,将刘备塑造成仁厚爱民的仁君想象,使他成为传统仁义道德价值观“善”的化身;将曹操塑造成阴,险,狡,诈、凶,残,爆,戾的“爆君”形象,成为背离传统仁义道德价值观“恶”的化身,这样,尊刘抑曹也就是对传统道德观的肯定和颂扬,对违背传统道德观的鞭挞和指斥,使小说成为“劝善惩恶”的生动形象的教材。

  随后,吴刚问了下《三国演义》的结构与情节、施文秀问了人物形象塑造、李小红则问了它的语言艺术。

  最后,孔泽问了一个问题,让顾秋风解答了好一阵。

  他问的是《三国演义》是如何处理史事与虚构的。

  《三国演义》与历史的关系,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七实三虚!

  它在总体上是有历史依据的,主要内容即书中的历史大事件,三国历史的总体走向,主要人物等都具有历史的真实性,但是,它绝对不等同于史书,里面有大量的改动甚至虚构。

  纯属虚构的如桃园三结义、诸葛亮舌战群儒、三气周瑜、借东风、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等皆于史无证,这些内容都是作家为小说情节或人物性格塑造服务而虚构的。

  《三国演义》对实有的历史事件也常常有意改变,甚至移花接木,张冠李戴。

  比如空城计是《三国演义》中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着名章节,而据《通鉴》记载,“空城退魏兵”的是南朝刘宋洮南太守萧承之,“魏”也不是曹魏,而是北魏。

  小说第九十五至九十六回写马谡失街亭,是司马懿攻克街亭,而《三国志·曹真传》记载,攻克街亭的是曹真,其主将是张合。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言周瑜“性席恢廓”,而《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却气量狭小,以至被诸葛

  请收藏:https://m.c1rp.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