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761章衣食住行_澳洲风云1876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布衣服并不便宜。

  要是购买羊毛呢大衣的话,最普通的那种含六成羊毛的料子,差不多也就是20来块银洋一件(1英镑左右),以普通居民的平均收入来看,一点也不贵。

  当然了,这只是产地价格,若运到吕宋群岛最少还要增加三成,运到索马里得翻一倍,运到欧洲市场价格翻三倍到4倍。

  这与帝国本土市场不同,进入欧洲市场有很多税收和费用,还有生意合作伙伴,码头储存与运输费用,分销渠道等等的利润和费用,再加上高昂的远洋海运费用,本土生产商如此劳心劳力肯定要多赚一些,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羊毛呢大衣价格的区别就在厂牌与羊毛含量上,纯羊毛的服装价格比6成毛涤混纺要高上好几倍,著名厂牌的成衣溢价更高。

  最昂贵的是私人定制,那价格可就没数了,几百银洋一件的情况都不鲜见。

  人民幸福感如何,那得看对比。

  大洋帝国的移民绝大多数来自于神州大地,现如今情况怎样呢?

  1899年(清光绪25年)

  清朝人口达到四万万二千万之巨,相比较原来历史时空并没有减少,再加战乱频仍,连年自然灾害,想吃口饱饭已是奢侈。

  为何移民到大洋帝国超过2500万人,大陆人口还有那么多?

  细究其原因

  在于清朝庞大的人口数量,每年仅仅因为自然灾害或家庭困难养不活而夭折的孩子,数量就非常惊人,年均移民澳洲百万规模影响微乎其微。

  甲午战败之后

  清朝向国外列强借入了大笔款项用于战争赔款,这都需要逐年偿还,这些沉重的负担都加注在民众头上,牛毛苛捐杂税众多,人民生活困顿,物价飞涨。

  清-仲芳氏《庚子记事》写道:“刻下每石银十,粗麸白面每斤银五分,买米只卖十斤,买面只卖二斤,尚须鸡鸣而出,太阳一出即售停矣。”

  同年10月7日,又记:

  “白面大钱五百六十文,小米面每斤三百,玉米面每斤二百,白米系南粮,海道不畅,米庄不免居奇,每石需银八两上下耳。”

  一两白银可以兑换1000文制钱,只能买两斤不到的白面,而在嘉庆13年,通州白面不过30文一斤,四十年后价格暴涨了19倍。

  白花花的八两白银只能买一石白面,一石等于10斗,一斗等于斤,也就是135斤白面(注;又一说125斤)。

  要知道这是什么概念,得了解现时白银购买力;

  光绪二十一年,北平内城西北角太平湖东(新街口)七间半房子售价85两,也就是1400斤白面的价格,每间房子的卖价还不到200斤白面。

  到底是房子太便宜还是白面太贵?

  结论是:哪样都不便宜。

  以小麦为例;

  康熙刚刚登基那会儿,康熙元年六月,一石小麦五钱

  请收藏:https://m.c1rp.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