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4章 有人来劝_皇兄何故造反?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有人的想法,便能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多一分胜利的把握。

  但是显然,陈循和高谷所代表的侍从之臣,翰林清流,并不好对付。

  哪怕朱祁钰已经用了各种手段,争取到了兵部,户部,刑部,大理寺等等一干衙门掌事官的表态,在这殿中营造了一种大势所趋的迹象,他们二人依旧不动如山。

  迹象终究只是迹象!

  高谷等人不是那些容易糊弄的郎官,在宦海沉浮多年,他们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朝堂之上,最重要的是顺应大势。

  这不错!

  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区分真正的大势,和虚假的大势。

  身在局中之人,最难辨别的就是这一点,但这恰恰是考验一个官员政治能力的时候。

  有明一代,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最典型的就是嘉靖朝的大礼议和万历朝的国本之争,到底坚持礼法是大势,还是顺从皇帝是大势。

  对于嘉靖朝的官员来说,顺从皇帝是真正的大势,但是对于万历朝的官员来说,坚持礼法才是真正的大势。

  通常来说,这种事情,除非尘埃落定,谁也没有办法言之凿凿的说,自己就是对的。

  就如于谦现在的主张。

  朱祁钰自然清楚,他会赢,所以他主战就是大势。

  但是身在局中之人,却并不知道他最终会不会赢,若是输了,那么于谦不仅不是功臣,更是千古罪人。

  放到崇祯年间,主战的人难道就真的错了吗?

  未必,只是因为战败了,国祚不保,神器崩裂,所以迁都一说被后人认为是大势所趋。

  高谷等人入仕多年,面对这样巨大的抉择,或许不敢说能够准确的跟对大势。

  但是殿中的局面,还是诳不到他们的。

  眼下看似群情汹涌,一面倒的支持于谦,但是实际上,局面远远没有看起来恶劣。

  六部当中,只有兵部,刑部,户部表明了态度,而且说话的人,都只是侍郎级别。

  其他的人只是沉默不言,未曾表明态度,所以看起来,好像是于谦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一样。

  但是只要王直,胡濙,陈镒三人当中,有两个人持反对的看法。

  那么局面立刻就会倒转过来。

  两位尚书级别的大佬,加上翰林院的两位学士,足以掀翻整个局面。

  这三位只要不表态,那么事情就未成定局。

  这是殿中真正的局面!

  远远没有到了,他们不得不妥协的地步。

  所以高谷的态度,依旧十分坚定。

  这些情况,朱祁钰自然都是清楚的。

  饭要一口口吃,事要一步步做。

  他找李永昌前来,本来就没打算能够一次性解决所有的问题,能够形成这种“虚假”的大势,其实已经够了。

  至少争取到了大多数大臣的支持。

  至于翰林院和还未表态的两位真正的大佬……

  朱祁钰抬头看了看天色,忽然问了问身旁的兴安。

  

  请收藏:https://m.c1rp.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