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453章 不和刘牧樵比_全科医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尖技术,可能就是获得崇高荣誉的人。

  有上进心的医学工作者一辈子都希望自己能够有所突破,成为某种技术的发明者。

  李六一在京大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初步的成绩了,到了德欣医院之后,他被刘牧樵的技术震撼了。

  李六一没有被刘牧樵吓着,而是定下心来,专门攻一点,主攻心肺衰竭的治疗。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团队在心肺衰竭的抢救方面,有了非常大的进步。

  患者到了终末期,过去的抢救成功率只有7、8%,而李六一团队的成功率高得吓人,近一年来,他们的短期成功率为93%。

  也就是说,他们当时的抢救成功率能达到93%,至于第二次、第三次衰竭,成功率就会明显下降。那是因为疾病真的到了终末期,再怎么努力也是白搭。

  抢救,重点在第一次,有些并没有到终末期的病人,病因解除后,是能够长期生存的,这就是李六一团队的目标。

  而那种本身就已经是终末病人,抢救本身就没有太大的价值。譬如全身衰竭不可逆的病人,癌症终末病人,抢救成功只会增加病人的痛苦,就没必要抢救。

  现在慢慢在开始流行一种新的医疗模式——安宁疗护,或者叫舒缓医疗,就是放弃真正意义上的医疗,医生只做一件事,就是减轻患者痛苦,不延长,也不缩短生命。

  患者生前预立安宁意愿,放弃各种插管,除了静脉给营养之外,不插胃管,任其自然。

  这种放弃治疗的一个原则是,他的病是没有办法治疗的,否则,预立的愿望,医生是不能帮他实现的。

  医生不能做自杀的帮凶。

  李六一的成果是划时代的,他能够把大量的衰竭病人抢救过来,医院抢救成功率就会大量增加。

  “不过,刘牧樵,和你的大肠癌治疗术比较,我的成绩还是有差距的。”

  李六一也知道,刘牧樵报了一个成果,是以京大的名义报的。他们两个的成果都是重量级的,同时,也只是初步成果。

  李六一的成果的缺陷是没有大面积推广使用,实验的样本还不够大,只有103例。

  这是他的成果获大奖的最大障碍。

  刘牧樵的成果的主要弱点是,他的病人存活期只是3年。癌症一般是以5年生存率衡量。

  当然,3年是一个重要标志。

  大部分转移病人都是在3年内转移复发的,占了80%,所以,以3年存活率报道,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时间节点。

  但是,到底是没有达到5年,这就是一个遗憾。真要是5年生存的正式报道,一等奖不存在任何悬念,搞不好还是特等奖。

  特等奖难度很大。

  科技进步特等奖,或者发明特等奖,医学上得两个特等奖的情况还没有,只有袁老的杂交水稻得过这两种奖。

  刘牧樵的治疗癌症的成果,很可能会要破天荒了,不过,那要等两年之后。

  李六一说:“刘牧樵,我的目标只是二等奖,不和你争。”

  他笑了。

  他知道自己成果还需要几年,才能收获更多的荣誉。

  可以了,得二等奖,他这辈子注定会要狠狠地辉煌一番——当然,他不和刘牧樵比,刘牧樵是怪物,和刘牧樵比,那就没必要工作了,甚至活的努力都没必要了。

  请收藏:https://m.c1rp.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