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683章_重生电子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足的。

  不过工厂老板们只要有足够的利润,自然就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量散落在新界原住民手中的农地,经过买卖交易,以及向港府补缴地价之后,摇身一变成了一座座新工厂。

  这是一场自下而上的工业化运动,等到元朗周边冒出了大棠村工业园、上村工业园、锦田工业园、八乡工业园、新田工业园等一大批在政府规划中,根本找不到的新兴工业区时,港-英政府才不得加速元朗地区的工业规划布局。

  除了工业规划之外,就连曾让港英当局和未来港-府头疼不已的丁屋问题,也在元朗澎湃的经济发展浪潮中,出现了新的解决思路。

  当初英国人占领新界时,为了得到本地居民的支持,同意本地居民的男性后代,无需向政府缴纳地价就能获得建房的权利,俗称“丁屋”。

  按照港-英当局1972年来推行的最新政策,每人可一生申请一次于认可范围内,建造一座共3层高(27呎米高),每层面积不超过700呎(约65平米)的丁屋。这个居住面积在地少人多的香港,已经和小型的联排别墅差不多了。

  但它的流通性却远不是真正的别墅所能比的,因为按照规定丁屋如果出售给非原居民,就需要向港府补交地价。香港地价之昂贵,在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

  所以丁屋补上地价之后,也就只有真正的精英富豪才能买得起。但这些人又怎么可能来新界乡下置产?

  要知道丁屋也只是在居住面积上和小别墅相当罢了,但它的基础设施以及周边环境可就天差地别了。哪个富豪愿意自己周围的邻居,都是收入才只有自己几十分之一甚至几百分之一的穷光蛋,就不怕半夜被人入室打-劫吗?

  而随着元朗经济开始腾飞,丁屋的价值就不一样了。它们成了地产商眼中的香馍馍,地产商们甚至愿意自己承担土地差价的同时,以三倍面积的回迁房来置换一套丁屋的产权。

  当然,地产商们唯一的条件就是丁屋必须成片转让,否则碎片化的土地根本无法被开发利用!这个时候新界独有的乡-议局和乡-事委-员会又开始发挥引导、协调作用。

  如果家里有一套丁屋,除了可以置换回一套和原先居住面积相同的豪宅之外,还能额外得到7套600呎普通套房。一家人甚至什么都不用干,仅靠收房租就能过上富裕的生活。

  于是整个元朗一下子多了一批,靠着拆迁发家的新富人群。要知道这些人除了手里有丁屋之外,大部分还保留有以前用来耕种的农田。

  只不过随着香港六七十年代经济开始腾飞,生活成本不断高涨,农业耕种根本无法维持体面的生活。于是新界的大量农民沦为低收入阶层,被迫进城打工来养活自己,农田抛荒率也不断

  请收藏:https://m.c1rp.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