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610章_重生电子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了第一桶金的霍营东,有心进军香港房地产业。

  但房地产是一个资本密集型产业,霍氏积累的实力还略显不足。于是霍营东就想出了“卖楼花”的办法,在楼盘刚刚开始动工时,就以一定的折扣优惠价对外发售。这样一来他可以提前回笼资金,用买房者的钱来建楼,大大降低了楼盘的开发成本和开发风险。

  而对购房者来说,提前购买房屋期权,可以获得比买现房更大的折扣。等房子交付后,即使不自住也可以开盘价转卖给其他买房者,中间能获得一笔不菲的差价,这就是炒楼花的由来。

  当然,炒楼花需要建立在房价上涨,楼市供不应求的前提下。像去年香港楼价出现暴跌,短短几个月内就腰斩了三分之一,让炒楼花的人亏到吐血,纷纷选择中途违约。

  买楼花根据交钱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次*清,这样获得的折扣力度最大。而另一种是根据楼盘的施工进度分期交钱,比如完成25%交第一笔钱,完成50%交第二笔钱等。

  这种方式的折扣力度虽没有第一种大,但对购房者来说,所需承担的风险也相对会小一些

  。一旦楼盘出现烂尾,或者楼价出现暴跌的情况,购房者还有停止交钱、断尾求生的机会,来减少自己的损失。

  所以去年的楼价腰斩狂潮中,许多买了楼花刚刚开始交钱的投机客,就纷纷选择了违约。这也直接导致了多家实力孱弱的小开发商,一时间陷入资金周转困难,最终有几家没撑过去,只能破产倒闭!

  但在楼市火旺的时候,炒楼花几乎是一夜暴富的代名词。比如1986年的香港,地产业自从走出前途危机之后,迎来了第一波大升浪。当时港岛柴湾的大型私人屋邨杏花邨,首期推出了448个单位发售。已有大批买家,包括代人排队者、炒家和公司经纪,在开盘前8天就开始大排长龙、日夜轮候。

  其中有一家人爷孙三代六个人齐齐上阵去排队,最后成功的拿到了五张购楼申请表。而这家人刚拿到申请表,就立刻有人围上来想要收购。最终,这些空白的购房申请表,以每张4万港币的价格被炒家收购,也就是说这一家幸运儿只花了一个星期就净赚了20万港币。

  而实际上,他们相比于真正的炒家,其实只赚到了一个零头而已。因为杏花邨的房价在开盘后不到一个月,就算是最小的户型价格也至少上扬了30万。也就是说之前的炒家花20万收购的5张申请表,只需交钱买房后等一个月,就能收获至少130的净利润。

  正是因为炒楼一转手就可以赚几十万甚至过百万的收入,以至于让香港社会从八十年代迅速形成了,一铺定输赢、赢了就发达的赌徒心态。辛苦工作赚钱的人,活得远没有

  请收藏:https://m.c1rp.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