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57章 校园交流会_重生电子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五月初的北-京风和日丽,不冷不热,正是一年中最舒爽的时候。清华大学的小礼堂里人声鼎沸,就连过道上都站满了来凑热闹的学生。

  礼堂正前方的舞台上挂着一条大横幅,上面写着“香港东方集团与清华学子专场交流会”。邓老今年南巡的时候,李轩向他提出希望能在中国大学包分配的体制下,放开一个小口子,让东方集团这样有心在内地大举投资的外资企业,能够获得一部分优质的人才资源。

  当时邓老没有给出直接答复,但半个月后东方公司接到通知,可以派人去北-京与教育-部展开具体的谈判。于是李轩在第一时间,就派出了一个精干的团队北上协商。

  然后东方集团与教育-部的协商并不顺lì,因为这可以说挑战了整个中国的大学毕业分配制度。

  不像后世的中国大学生早已经烂大街,就是连研究生都快不值钱了。在九十年代末高等教育扩招之前,大学生一直是奇缺的社会资源。而在八十年代,别说是正经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就是连大专毕业生也都是各个用人单位争抢的精英人才。

  现在一家外企突然跑过来,说要在国内的大学举行招聘会,这在教育-部内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外企在八十年代的中国,远还没有后世那种高大上的光环。

  一方面是因为现在国内的思想还比较保守,在许多老一辈人看来。外国企业就是和资本家划等号的。怎么能让国家辛辛苦苦培养的精英栋梁,去接受外国资本家的剥削呢?这难道不是社会主义的倒退!

  而另一方面,八十年代真正大举进军中国的外资企业其实非常的少。大部分企业都只是在中国设立一个办事处而已。从本土或者香港抽调几名业务员来作为骨干,而提供给国内人员的大都是打杂一类的次要岗位。

  由于中国与外界的沟通渠道不畅,在大部分西方公司的高管眼中,中国就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他们根本不相信中国人有能力可以胜任重要工作。更何况即使他们有这个意愿,也很难直接招聘到真正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

  一开始东方公司只是与教育-部进行协商,但后来又陆续加入了国家计-委、科技-部、劳动人事-部等部委。因为大学毕业生分配后涉及的问题。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比如在国内学生毕业后有人事档案转移的问题。如果是在后世,外企员工的档案可以委托给人才市场代为接收和保管,但在八十年代中国根本就还没有成立人才市场。

  谈判最初进展的非常缓慢。最后还是在邓老的亲自过问下,才开始加快速度。他说改革开放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不能因为瞻前顾后就缩手缩脚。要勇于尝试,即使在尝试中出现错误。只要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认真改

  请收藏:https://m.c1rp.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