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四十四章 君臣之争_一介布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系统才能保证平稳运行,不至于崩溃,致使国力倒退,使齐国多年休养生息的成果毁于一旦。

  在陆沉看来,杨文昭正是因为自恃这一点,才敢与皇权针锋相对,甚至连立储之事都敢插手干预,而结果文帝妥协,这也更助长了他的嚣张气焰,以至于眼下根本就不怕文帝会允准他告老还乡。

  他有嚣张的资本。

  不过有句老话说得好,欲使其毁灭,必先使其疯狂,陆沉并不相信文帝会真的对这位首辅大人束手无策。

  文帝也是雄才大略,一代英主,多年来对儒家极尽隐忍,而如今趁着倭人闯宫这件事突然爆发,又岂会毫无准备?

  既然决心撕破脸,定是文帝自衬已有将儒家打压下去、甚至赶出朝堂的把握,如果没有把握,以陆沉对文帝的理解,文帝是绝对不会轻易对杨文昭发难的。

  文帝的城府,是陆沉来到这个世界上所见之人中最深的。

  永远都不要尝试去窥探文帝的内心世界,因为结果只会是徒劳无功。

  也不要自以为对文帝有多了解,因为到头来你只会发现,对他的了解只有冰山一角,根本难窥全貌。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文帝无论是潜龙时,还是登基后,在人看来都是仁德宽厚,但谁能想到,在逆王一案上,他竟会那般心狠手辣,杀得人头滚滚,朝野惊惶?

  文帝乃为人君,但更像枭雄,而枭雄的特质就是能屈能伸,隐忍时静如处子,足以迷惑人对他的判断,可若一旦爆发,必将石破天惊!

  虽然此刻君臣对峙,貌似是以杨文昭为首的儒家百官占据上风,而文帝孤家寡人,显得形单影只,无以为继,但陆沉还是觉得文帝既然选择在这一刻对杨文昭发难,定是已有了十足的把握。

  或许这次亦是一次警告,文帝想给杨文昭以及儒家百官最后一次机会,不过很显然,儒家的选择不是退让,而是针锋相对。

  陆沉有种预感,恐怕接下来文帝就要采取一系列的动作了。

  之所以是有一系列的动作,而不是干脆利落的将儒家打压、乃至赶出朝堂,是因为后者代价太大了,有许多不可控的因素,否则以文帝的雄才大略,怕是早就让儒家于朝堂再无容身之地了。

  所以纵然文帝迫切的想要重新奠定君权的至高无上,亦需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一点点的去蚕食儒家在朝堂的影响力。

  陆沉坚信,只要文帝下定决心,打压儒家乃至铲除儒家只不过是早晚的事。

  别看儒家看上去不可撼动,可毕竟都是文官,就算给逼急了,也根本没有造反的根基,有镇国公叶寰坐镇,就算是那些身在军中的儒家射门弟子想要搞出些大动作,也决然难以翻起什么风浪。

  陆沉很清楚这位首辅大人的心里在想些什么,一定是认为文帝不敢动他、不敢动儒家,因为这样做的后果会致使文官集团随之土崩瓦解,大齐政事陷入瘫痪,国力倒退,还有种种难以预料的可怕影响,这些后果都是文帝难以承受的。

  请收藏:https://m.c1rp.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