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33章 可怕自循环_投行之路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供应商。

  于是两家沆瀣一气的公司呈现出的资金流会是这样的:

  A公司付给供应商B公司900元成本,B公司因为同时是A公司的客户,所以把A公司给的900元原封不动地以客户买东西的名义打回A公司账上,这样A公司财务报表收入那栏就多了900元。

  A公司为了保持利润率在10%,所以留下了900元的10%,也就是90元,而后把剩下的810元打给B公司。

  B公司用同样的操作将810元打回A公司,A公司这次留下的金额是81元利润,而后A公司会把剩余的729元再打给B公司。

  如此循环,虽然A公司打给B公司的钱不停地缩小,可A公司账上的收入却是不停地增加,无限次打不太符合实际案例,我们可以假设一个月相互打款1次,那么一年可以相互打款12次。

  资金循环12次后,A公司账上额外虚增的收入约为:

  900+810+729+……+282=6458(元)

  A公司账上额外虚增的利润约为:

  90+81+72+……+28=646(元)

  由此可知,A公司只要让B公司同时成为自己的客户和供应商,通过这种资金自循环的方式,可以用900元现金虚增出大额收入和利润。

  上述案例中,A公司年收入可以从1000元虚增至6458元,翻了6倍;其将年利润也从100元虚增至646元,同样翻了6倍。

  这种造假方式往往让小白级企业老板们听后都目瞪口呆,各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为什么?

  因为容易,因为简单。

  可这种又是客户,又是供应商的公司,正是投资银行的重点关注目标。

  投行项目组一进场,肯定会要求企业提供客户清单和供应商清单。

  项目组人员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用excel查重功能,搜索出既是客户又是供应商的公司,然后想办法挖开内在的商业逻辑,顺便通过银行流水查交易对方有没有漏,资金流是否正常,一旦商业逻辑解释不通,资金流异常(比如上述案例中的逐级递减现象),基本财务造假的罪名就成立了。

  所以,通过自循环方式进行财务造假,就犹如在一群警察眼皮底下直接杀人,傻得太过明显。

  这个问题胡延德和王暮雪之前都关注过,也都详细核查了。

  胡延德的解释是,这家既是客户又是供应商的C公司,买的是省内流量,而卖的是全国流量,买和卖的东西不同质。

  “艾总,文景科技之所以向这家C公司买省内流量,就是因为文景科技在当地没有子公司,必须通过这家公司向当地运营商购买,才能获得价格较低的省内流量;而C公司自己原先也跟大型保险公司有业务合作,保险公司的客户遍布全国各地,做促销活动的时候,需要的自然是全国流量,正因如此,C公司就顺理成章变为文景科技的客户。”胡延德道。

  “那这家公司跟你们说的大型保险商的业务合同,你们项目组走访的时候有取得么?”艾玉兰道。

  王暮雪明白,这位内核委员还是在怀疑流量交易的真实性。

  于是她赶忙从电脑中搜索曾经的走访照片,好在艾玉兰要的合同,她曾经有拍照。

  待艾玉兰看过合同后,又提出了一个问题。

  “你们说文景科技买的是省内流量,卖的是全国流量,除了合同,有系统记录可以证明么?”

  “有啊,文景后台系统都可以查的。”胡延德立马道。

  艾玉兰无奈地笑了笑,“文景的系统,还不是文景说的算么胡保代,我想问的是,这家既是客户又是供应商的C公司有自己的系统么?买几千万流量,不可能没系统记录吧?如果有的话,系统里面可以区分出省内流量和全国流量么?”

  胡延德哑了,因为他前段时间都在休假,走访工作都是王暮雪完成的,这么细的问题他并未关注。

  胡延德的表情告诉在场所有人,如果王慕雪没有回答上来,内核委员艾玉兰提出的这个问题,当下就无解了。

  请收藏:https://m.c1rp.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