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1章 中兴六公爵_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考虑到诸葛亮的年轻,这次只给他加爵位,但不提升其官职。

  年轻人嘛,给爵位不会让人飘,但做官履历和升迁速度肯定要压一压,让他好更多知道基层的不易民间的疾苦。

  另外,李素不是在涿县的时候,才刚刚给刘备出了个主意,允许那些在统一战争早期就“毁家纾难”的义士家族,用赞助朝廷军费的功劳,来换取免税么?

  诸葛家毕竟有好几十亿的朝廷战争债券,而且都是当初政策都不明朗的时候,就主动第一个踊跃购买(算跟李素、甄家并列第一吧,反正都是刚出来政策立刻抢着买),也没考虑回报,这也算是非常支持大义了。

  所以,可以让诸葛家自愿放弃一些抄引国债,做一个典范,朝廷再赏赐他们荣誉——而且这种事情,历史上也不是没有过。

  秦始皇的时候,巴寡妇清不就是走的这条路子封侯的么。汉武帝的时候,刚出台算缗告缗法令之前,也是有富商主动捐出一半家产助军,鼓励皇帝问富商阶级收家产税来打匈奴,那家伙后来还成功当了九卿(当然从大商人的角度来看,这家伙肯定是富商阶级的内鬼,把同行卷死了。)

  当然,诸葛亮现在想封公爵,情况跟封侯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但这不也考虑到诸葛亮本来功劳和资历就只是差一点点,而且他家的数额特别巨大。

  最后权衡的结果,是诸葛家放弃了五十亿钱的战争国债,然后加上其他功劳,让诸葛亮二十二岁做到了琅琊郡公,同时换取了其兄长诸葛瑾也是万户侯。

  这笔钱也占到朝廷总发行战争国债的十分之一了,而且考虑到最早一批债券是章武三年就认购了,而朝廷还钱还遥遥无期。把利息都算上,将来这笔债券的期权总数绝对能超过八十亿。

  谁让诸葛家专利巨多还都是疯狂赚钱的,从新式织锦机织布机到各种瓷器蒸馏酒的专利都捏在诸葛家手上,只有早期的织锦机发明总算是过了专利保护年限了,他们的钱确实怎么折腾投资都花不完。

  所以,哪怕放弃了国债,他家还是可以细水长流稳步经营,根本不影响。换助攻一下“开国公爵”的位置,加一个万户侯,他们自己觉得划算那就是划算。

  刘备对于“中兴公爵”的总数控制,还是非常克制的,而且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希望可以文武平衡。

  所以最终只是中兴六公爵,文武各三人。

  以武职封公爵的,只有大将军关羽(八县)、太尉张飞(六县)、骠骑将军赵云(六县)

  以文职封公爵的,只有太傅蔡邕(六县)、丞相李素(二十县)、司隶校尉诸葛亮(五县)

  未来或许大汉还会有公爵,但概率就不大了,就算有,也不是这一波汉室三兴统一进程中的公爵,含金量会有所变化,只有这次的六个,才算是“中兴元勋”。

  在涿县这些日子,把这一切都做完后,快到八月中旬时,刘备才从涿郡再次启程,随后前往中山、常山,踏上了最后回雒阳的归途。

  为了节约军费开支,随着回程距离雒阳越来越近,随行护驾的骑兵规模也可以逐级递减。

  加上骑兵主要是提防北部边患的,刘备从幽州离开时,便就地留下了三万骑兵,分散在幽、并驻防。他自己只带两万人继续南下。

  大量的马匹留在靠近北方草原边境的郡养着,成本也相对低些。从这个角度来说,刘备这次北巡虽然看似骑兵带得很多,成本统筹工作却也做得很好,基本上没有增加浪费。

  毕竟中原大决战结束的时候,好几万骑兵是在南方的豫州腹地,本来就要行军北归到幽并的。护驾只是顺路为之,回去的时候就不带了。

  请收藏:https://m.c1rp.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