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374章 “天高三尺”李府尹_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潇洒意态,着实让渐行渐远的大桥小桥羡慕不已,虽然诗句已经不太听得清了。

  “回去之后一定要做几套李夫人那样的襦裙和首饰,真是看着飘然欲仙、飒爽得很呢。”妹子们心中如是幻想着。

  ……

  会晤结束后第二天,李素就下令开长安府库官仓,开始不限量向普通百姓卖粮。

  当然,为了确保买粮的人都是急需、救急,粮食定价是非常高的。

  在李素开卖之前,长安城里的粮价还是白米一石一千六百钱到一千八百钱之间,李素直接标到了白米五千钱,比目前已经很畸高的粮价还高出三倍。

  此价一出,第一时间果然全城大哗,所有百姓都不敢置信,尤其是那些原本对李素报以青天期望、觉得他是救民清官楷模的,一个个捶胸顿足,恨铁不成钢状。

  不过,这个价钱倒也没有人马上买,毕竟其他粮商那儿还有更便宜的在卖,还可以买便宜货。但这些便宜货也涨价涨得非常快,看到官府撑腰,最便宜的白米瞬间涨到两千钱以上,大部分停留在两千二三百钱,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但很快,这些便宜货也消失了——十六日午后,李素宣布官粮涨价后仅仅半天,他就开始亲自派人拿出府库金钱,在长安市场上的粮商那儿扫货。

  理由嘛,也是怕灾年京兆秋收不足,影响勤王大军军粮供给,这一点暂时还很正常。

  然后李素的买盘从两千二百钱扫货扫到三千钱,散出去铜钱数亿钱,买进粮食数十万石,把长安城里便宜过三千的统统买断了。

  三千再往上的,李素倒是没收,他只管无限量三千收然后挂五千卖,指导价中间留下的区域,由商人自己跟风涨价——这也是李素不希望将来损害政府的公信力,不希望真相大白之后依然残留盘剥百姓的无辜恶名。

  毕竟他最终的平抑粮价心理价位就是三千一石收/卖,他不能出尔反尔,也不能留下“拿个假的高收购价先把外地商人骗来”的恶名。高于三千的都该是波动过程中的瞬间价格,不是政府指导的。

  听说李素这么干了之后,桥蕤也没第一时间就相信,他反而派了细作来长安市场上暗访,足足花了两天时间确认,不光确认价钱,也要确认成交量是不是真的放量了,还是李素自己在左手倒右手做假行情。

  两天之后,六月十八日,桥蕤确信无疑,终于用快马把长安粮价行情分别用军情和私信回报回南阳。他的信使有驿站快马可以换乘,日行三百余里,二十日出武关,二十一日就送到了宛城,为袁术所知。

  可惜,袁术对于这种跟后勤民生相关的报告,根本看都不看也看不懂,直接丢给下面的人酌情处理。杨洪、阎象等谋士看了,觉得有利可图,干一票也无妨,就按照这个调子批复。

  

  请收藏:https://m.c1rp.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