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一十一章:奉诏_剪辑历史:开局盘点十大帝皇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应了。

  或许这就是他为什么能够当一个仁宗的根源所在。

  仁宗,仁宗,至少性格,都还算得上是不错的。

  1315年。

  这一年,张养浩以礼部侍郎的身份,主持了科举考试。

  而这一天,距离忽必烈建立元朝已经过了足足四十四年。

  半个世纪,多少人可能已经埋在了黄土里。

  因为时代不允许他们出类拔萃,不允许他们出人头地,所以他们只能够带着自己的无奈进入黄土之中。

  最终死不瞑目的看着棺材一点点的腐烂。

  张养浩很明白那些怀才不遇的人的心情。

  所以他看着一张张的脸庞从他面前不断的走过。

  这里面有些人尚且年轻,有些人的脸庞已经有了一些风尘,甚至于有些人已经是白发苍苍。

  但这些人没有一个例外,他们都满带着感激看着张养浩。

  在科举之后,那些新科举人们甚至一起来张养浩的府邸拜访。

  只是张养浩一一拒绝。

  只留下了一句话。

  “诸君子,但思报效,奚劳谢为。”

  报效谁呢?

  元朝。

  那报效元朝对不对呢?他们应不应该对于这个朝代,带着一种愤怒呢?

  应该去指责他们吗?

  或许这是一件大可不必的事情,因为他们或许当官是为了荣华富贵,但不可否认的是。

  他们当官,也是为了黎民百姓,至少有着他们的参与。

  整个天下,多少会更好一些。

  但总不至于更坏了。

  不管他们去做什么。

  从个人上面来说,张养浩是他们的恩人,也是元朝之后,十五次科举,其中一千多名进士的恩人。

  从广义的层面上来说,张养浩于天下也有一个巨大的贡献,那就是至少,他打通了一个通道,一个能够让汉人能够往上走的通道。

  他所做的这一切,是没有错误的。

  如果非要说有,那或许就是亡国之恨。

  可惜之前就已经说过了,那遥远的国度,早就已经不在他的记忆当中了,张养浩的初衷,为的只是这个天下。

  甚至可以说,不管是谁的天下。

  话好像是这样没错,不管是谁的天下,只要黎民百姓生活幸福而且美满。

  这不就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了吗?

  犯法者罪以严惩,善良者耕而生存。

  有问题吗?

  或许是没有的。

  但张养浩也明白,他不会继续在朝堂上面待下去了。

  原因很简单。

  他是打通了科举的人,也就是说,整个朝堂上的新兴势力,都是以他为首。

  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事情。

  张养浩明白。

  所以他走了,再次离开了这个朝廷。

  这一年,他五十一岁,面对荣华富贵,他没有一丝一毫的留念。

  实际上当时的元英宗对于他还是很不错的。

  各种赏赐,从未缺席,并且对于他也是无比的信任。

  但急流勇退,是不会错的。

  他原本以为,他应该会一直放松下去,寄情于山水之间。

  因为他觉得他该做的事情,都已经做完了。

  但上天并不想让他这么停下来。

  那些放松的日子他写了很多的山水田园的诗句,写的都很好。

  但上天觉得,或许他还能够写的更好。

  所以上天给了他一个机会。

  那是他五十九岁的时候。

  这时候朝廷已经给他下了七次的征召,希望他入朝为官。

  他都拒绝了,不管是成为吏部尚书,还是成为翰林学士。

  他都没有任何的兴趣。

  而这一次,是第八次的征召。

  没有了之前的高官厚禄,也没有了之前的各种赏赐。

  征召的上面只寥寥的写了十几个字。

  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他这一次没有拒绝,他只是看着面前的征召默默的说出了两个字。

  “奉诏!”

  请收藏:https://m.c1rp.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