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82章 谁比谁强_神豪UP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种对于流量的反思,是否应该让饭圈的部分疯狂粉丝承担大部分责任呢?饭圈化,泛化来讲,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数字化热潮。

  在当代信息技术的透视下,每个人都是一览无余的数据生产者,偶像成为一种虚拟的文化符号,粉丝则是供给虚拟流量的养分,社交媒体、娱乐资本等各方试图在这个过程中将人们的情感解构成为数据,再转化成可以变现的商品。

  其中人与人的关系似乎逐渐变成一种迷思:为什么大家一边报团取暖一边还在开启战争模式?

  一个原因是社媒颠覆了交际模式,如果说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受限于交流的门槛,多是因了解而结合,因误会而分开。

  那么现在随着社媒拆掉交际高墙,每个人都能够以非常低门槛的方式相遇在网络空间,今天的线上交际方式更多是因误会而结合,因了解而分开。

  随着大众涌向同一个公共平台,看似是开放舆论场,但其中的区隔性也变得更加微妙而复杂。结合社会学家布迪厄的场域概念,每个场都是有结构的社会空间,同时也是一个为改变或保留这个社会空间而进行争夺的斗兽场。这种争夺的策略取决于人们所具有的对场域的认知。

  放在饭圈中则是追不同的明星,会产生相互区分与对立。在同一明星的众多粉丝中,也会有很多身份区隔体现。

  是否氪金、是否参与组织化行动、是否加入VIP会员,以及粉丝的不同属性分类。团粉、唯粉、CP粉、泥塑粉、正塑粉等等也明确包含排斥的关系,导致饭圈永远处在纷争不断的战时状态。

  饭圈也正是在共享分类的基础上构成一个制度性整体,从而塑造粉丝的身份认同相对于“黑粉”和路人,我是粉丝;相对于CP粉,我是唯粉……

  因为如果没有“黑”,则不需要“反黑”,如果没有其他明星的唯粉,也不需要打榜,做数据更加无从讲起,而没有数据则没有流量明星,继而以流量数据作为商业价值指标的经济形态也无法成立。

  最后当流量与饭圈思维浸润社会各方面,饭圈、数据、饭圈外的局外人可以共生共处吗?

  其实回归本源,这是一系列非常典型的跨文化传播范式。当不同文化产生碰撞的时候,特别是在赛博时代,每个个体在交往中有着不同目的,大家都被网线牵引到同一个舆论场之中,越是身处虚拟的热潮,越是需要把情感下放,商业的流量终究还要归资本。

  或许每个人都需要将观念进行适度的抛光。一方面,适当抛掉对饭圈的刻板印象,在了解之前,别急着批判。

  另一方面正视你的情感价值,不要完全被数据束缚。归根结底,你的心是因为真真正正的喜爱而跳动,浪漫可以是假的,但快乐一定要是真的,还是要相

  请收藏:https://m.c1rp.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