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67章 签名到手软_神豪UP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丁旭不由点头,垃圾到处有,网上特别多!

  话题进行到这里,丁旭还是想深挖一点社会问题,于是道:“很多人都不愿意正视孩子的恶,相信孩子都是天真无邪的,当初为什么想要写一本关于坏孩子的书?”

  “而且坏得这么极端。”

  “当时我已经是职业写作,写完一本题材必须马上找下一本题材继续创作,因为这是谋生的工作。”

  “13年写完《无证之罪》开始寻找下一本题材,当时刚好妻子怀孕,马上想到即将也会有自己的孩子,下一本的题材不如放到青少年身上。”

  因为我是写罪案推理的自然会联想到未成年人犯罪这个话题不是吗?”

  “紫金陈喝口茶,回忆道:“写这本书的初衷是赚钱,选择这个题材是希望在赚钱的基础上能关注到社会问题,从而让看这本书的读者对这问题产生一定的思考。”

  “毕竟以往对于童年的艺术呈现,大多是朦胧的青春岁月这一典型意向,但如果放在童年岁月并不快乐的人身上,我们对童年的记忆中,更多是偏暗的色调。”

  “现在整个社会的离婚率非常高,很早之前看过数据记得不是很清楚,好像是每三四个孩子中就有一个是出自单亲家庭?”

  “身边人看起来好像都是健康快乐的,但是大部人并不会把心里的苦告诉其他人。我不能说全部至少绝大部分单亲家庭出身的人,会对剧中的人物处境产生一种共鸣,因为这些人的童年虽然过得没有剧中的人物那么糟糕,但是我们都有埋藏在自己心里深处的秘密。”

  “这个故事并不是献给儿童的,而是致敬每一个心中曾经被伤害过的成年人。希望能引起一种思考,我们真的懂孩子吗?”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可以很懂孩子,因为每个人都当过孩子,只是我们后来忘记了。”

  “这几年有很多青少年犯罪题材的作品,包括《过春天》《少年的你》《隐秘的角落》等等,你怎么看待这种童年叙事视角的转向?”

  “虽然有一些,但是比例依然是很小的。叙事视角的转变,我觉得是因为改革开放后,尤其上世纪90年代开始离婚率开始增加,很多人在那个时候经历童年的考验。”

  “这个年纪的人现在正是文艺创作的中流砥柱,所以我们中的一部分创作者开始把目光投向这一题材,回应自己内心的故事。”

  “那童话还是现实你更相信哪个?”

  “我没有参与制作过程,所以对于剧情问题,我觉得需要问主创,主创是对进行二次创作,形成了另一个故事,而原作者对二次创作的剧情的解读,是不准确也是不合适的。”

  “只能说我的创作经历也是随着人生经历、目光、思考的一种改变。每个人包括像我这样三十多岁的人,依然是处在人生经验逐

  请收藏:https://m.c1rp.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