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10 苏联人觉得我们吃不起茶叶蛋,前途堪忧_重生军工子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好东西,单台推力达到了423吨,有了这东西,我们火箭的运载能力就强了……”谢凯的眼神亮了。

  这东西都能搞到,不容易。

  “里面有个叫伊万·维克多的火箭发动机专家,负责的是泵后摇摆技术。”郑权补充的话,让谢凯兴奋之情更甚。

  泵后摇摆技术,普通人不知道是什么。

  随着基地跟航天的各部门越来越深的合作,加上基地现在对航空领域投资逐步增加,谢凯对航天领域的情况了解得比较清楚。

  泵后摇摆技术,是大推力发动机的敲门砖。

  只要解决了这技术,在大推力火箭发动机的研究上,就能取得很大突破。

  国内目前连85吨推力的火箭发动机都还没有完全成熟。

  从苏联国内的火箭发动机推力,早已达到数百吨。

  这些基础,是国内同行没法比的。

  yf-77氢氧发动机这种用于长征5号的发动机,可靠性尚未完全解决。

  yf-100氢氧发动机,甚至要等到10年之后的2000年才会立项,最终在度过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后才完全定型。

  即使这样,yf-100的推力也只有120吨。

  在火箭发射方面,由于国内没有大推力火箭发动机,只能在采用多台发动机捆绑的方式,提供强劲推力。

  这样不仅让火箭的运载能力降低,也让故障发生的机率增加不少。

  火箭发动机使用的数量越多,出现故障的几率也就越大。

  谢凯正是清楚这一点,加上基地对航天领域的技术需求越来越大,想完成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在外太空建立空间站以给相关的科研项目获得真空环境,都必须要更先进的火箭发动机技术来提升运载效率,降低发射的单位成本,都必须先进的火箭发动机。

  “车里的大部分专家,都是来于莫斯科郊区的动力机械生产联合体。这家单位是整个苏联,甚至全世界火箭发动机技术最先进,美国人在这个领域,也没法跟苏联人比……”

  郑权的话,让谢凯深有同感。

  苏联解体后,大毛甚至靠着rd-180火箭发动机的出口,养活整个发动机制造企业,度过了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苏联解体到21世纪初这段艰难的岁月。

  美国这个号称世界第一科技强国的国家,在97年时,也跟动力机械科研生产联合体签订合作协议。在双方合作项目中,要求俄方在2018年年底,向美国交付100台rd-180火箭发动机……

  要知道,这种火箭发动机,一台价值1千万美元!

  谢凯没有打算去抢美国航天提供给俄罗斯的订单,那样会让整个俄罗斯崩溃的经济雪上加霜。

  甚至,让更多高科技企业破产。

  可不搞技术,以后要在航天领域发展,就得进口火箭发动机。

  大毛不靠谱,经

  请收藏:https://m.c1rp.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